速食戀愛的源起定義與學生眼中的速食戀愛

文字撰寫者/許祐嘉、莊喬安 核稿/山下土狗團隊
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🔥
人類對於愛情的渴望是每個時代的共同主旋律,歷代研究者、專家們都曾想要對於「愛情」的概念作一釐清。透過這篇文章,讀者可以了解到「速食愛情」是如何的進入人們的生活,專家們又是如何定義這樣的戀愛模式;同時身為大學生的我們,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速食愛情呢?
▶︎ 速食愛情與理論的論證
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.包曼在其著作《 液態之愛 : 論人際紐帶的脆弱 》中提及,因城市快速發展與消費社會興起人與人之間的流動變得更加容易,關係的界線變得相對容易跨越,人際之間相處變得緊密卻也容易抽離,在戀愛風氣自由、開放之下,只需動動手指,便能與全世界的人產生連結。但如此關係勢必產生一系列的新問題,包含不緊密的親密關係是否會挑戰傳統的戀愛觀念?社會婚嫁風氣、少子化趨勢等是否也會因而受到影響?以及現代人看似自由卻實際上顯得脆弱的人際網路,是否會因為對於感情的隨興自適而更容易受到挑戰,因而導致不穩固的親密關係?
個人主義的崛起抑是影響速食愛情風情的其一因素。社會學家指出,人們之所以越來越不願進入正式婚姻關係,很大一部份是由於現代社會的個人主義崛起,比起夫妻二人共同扶持克服困難,現代人更注重自身,寧願為自己而活,也不要為他人而活。以此理論推論速食愛情的風行,或許享受速食愛情者,就像是陷入戀愛中的熱戀期,只願同甘,而˙不願在感情中一同共苦。換言之,速食愛情追求的就是自己快樂、開心即可,不必天長地久,只求曾經擁有。
以社會學的角度論證,現代社會面臨幾個主要危機,其中包含工具理性的發展已到極致。現代人對於效率的追求到了極致,不只是在工作、生活中講求效率,連愛情亦是如此。速食愛情呼應其「速食」二字,方便、快速,有需求就交往,沒有需求時就分手;有感覺就在一起,沒感覺就分手,效率至上。這樣的愛情不需要誰對誰負責,只須符合供需理論。

「如果要結束戀情的話,至少也要在夏天吧 」_日本百貨廣告詞
▶︎ 如何看待速食愛情?
有一說是速食愛情的文化源自韓國,不同於韓劇中的浪漫關係,對現在的韓國年輕男女來說,交往半年已經算是愛情長跑了。比起歷經過曖昧的戀愛關係,他們更傾向於先交往後再了解對方,只要第一印象合眼緣,就可以告白交往了,而若是實際相處後覺得彼此不合就會分手。由於速食戀愛盛行,在一起超過100、200天就算是值得慶祝的事了,情侶們通常會為此特別慶祝一番,這種儀式改不只出現在韓劇中,現實中亦會如此。韓國年輕人的戀愛觀中,比起細水長流,他們更依靠一見鍾情的感覺,所以這樣的紀念日會顯得特別重要。如此的價值觀透過大眾媒體的傳播,更能代表深受韓劇流行文化影響的新一代年輕人們的心聲。
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提到:「其實速食愛情這個現象在十幾年前就出現過,剛開始大家都很驚訝,但如今好像已經習以為常,大家也不覺得稀奇。但如果從愛情的本質來說,速食愛情並不是大家所期待的,因為他與愛情的本質背道而馳,速食愛情並不是真正的愛情,他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和後果,像是生病或懷孕」詹昭能教授認為大家應該更嚴肅地看待這件事,因為其認為速食愛情不僅僅是現象,他更間接導致了一定層面的社會問題。
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王淑俐則主張,健康談戀愛的先決條件就是慢慢來,要先了解彼此。
「因為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,每個人在內都有缺點,所以愛一個人跟他相處,不只是愛他的優點而已,連他的缺點也要一起愛。 」
▶︎ 大學生眼中的速食戀愛
綜合根據本次專題報導被訪問者的回答,速食愛情比較像是兩個陌生人一見鍾情,在雙方彼此都不熟悉的情況下交往,若是兩個原本就有交情的人交往,只是在一起的時間非常短暫,那就不算速食愛情。以受訪者們的回覆總結,筆者認為,學生眼中的速食愛情,比起交往時長,更精準的判斷標竿應是認識的時間,「認識多久才交往」才是判斷速食愛情的標準。
諮商心理師麥儷馨說到:「速食愛情在大學間,同學們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容易發生,有點像是在探索,嘗試自己喜歡怎樣的人,適合怎樣的人,就像人們要試穿很多鞋子,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腳的鞋子,有些穿起來好看但不一定適合。」或許這就是大學生流行速食愛情的根本原因,因為能夠在享受戀愛的同時,也釐清自己真正渴望的、理想的感情狀態究竟為何。
